中醫調經、疫苗反應與耳鳴治療的臨床思路

從中醫角度解析月經不調、耳鳴與疫苗反應的臨床案例,盧醫師分享補腎調理、免疫修復與日常用藥建議,幫助患者重建體質平衡。

撰文者/盧大陸中醫師

近來在門診中,有位患者來談她的月經變化、中藥選方、疫苗反應後的調理、耳鳴問題,以及日常飲食與用藥方式。這些問題看似零散,但其實都與體質調整與整體免疫修復息息相關,正好反映出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的價值,因此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,也作為我在臨床上處理這類案例的思路記錄。


患者原本有兩個月沒有月經,12 月 5 日開始服藥後,當月月經從 9 號來潮,持續約七天,期間雖有血塊但無經痛。隔月(1 月)月經如期於 4 號到來,五天內乾淨結束,色澤鮮紅、無血塊,週期與經量皆較以往穩定。這表示在調理過程中,身體已開始恢復規律排卵與內分泌平衡,值得持續觀察與追蹤。


患者曾看到一帖藥方,內含磁石、龍骨、大黃、路通、土茯苓與蒲公英根等,想詢問是否適合服用。這類藥方偏功能性,大黃具刺激腸道蠕動的作用,磁石與龍骨則屬礦物藥,有穩定神經的效果。然而,此方缺乏補腎與修復再生的藥物,因此不適合長期使用。若偶有便秘或睡不好,少量短期使用無妨。至於網路上流傳其「排新冠病毒」的功效,我認為若對特定體質者有一定作用,或許具功能性意義,但仍應以「促進自我修復能力」為重點,不應過度依賴排毒概念。


我曾遇過一位兩歲半的女孩,於同一時間接種新冠與流感疫苗後,疑因免疫系統異常反應,造成胰島細胞功能受損,需長期注射胰島素。這類案例提醒我們,疫苗本質上是強烈的免疫刺激物,雖然可建立防禦能力,但部分體質敏感者可能出現過度反應。這時應以補腎與提升修復再生機能為主,調整免疫系統的穩定性,而非單純著眼於排毒。


患者有長達 20 年的耳鳴病史,自述可能與年輕時受驚嚇傷腎有關。檢查顯示耳部結構無明顯異常,因此推測屬「腦鳴」範疇,與中樞神經訊號失調有關。過去我曾開立補腎(如菟絲子、何首烏)、清熱(黃連、牛膝)、活血化瘀(丹參)及補氣等組方,調整患者的神經循環與腎氣支持。耳鳴雖為頑症,但透過氣血循行與神經修復的改善,仍有機會穩定甚至減輕。


患者平日會吃核桃、松子等堅果,冬季屬溫補時節,這類補腎食材無需過度忌口;也會自製桑葚、黑豆、薑茶飲用,只要食材來源安全、飲用後身體舒適,都可以持續使用。她這陣子刻意避免加工食品、減少油鹽糖攝取,也觀察到排卵次數變多,代表飲食調整對身體機能確實有幫助。不過我常提醒患者:油鹽糖是身體必要物質,並非越少越好,重點在於選對品質與控制份量


針對患者體質,我當時調整了方劑,建議先服用一週觀察身體反應,再做進一步調整。若臨時無法親自領藥,可聯繫診所協助煎藥或快遞寄送。不同病症使用的藥劑型也有差異:

  • 若是上呼吸道感冒類型,用藥粉效果佳;
  • 若為下呼吸道感染且咳嗽時間較長,則建議使用水劑。

中藥在我臨床觀察中,除了對症效果,還常具備保護肝腎與調節排毒代謝的長期益處,是值得好好認識與使用的醫療資源。


中醫治療從不僅僅是對症處理,而是著重體質、生活型態與整體調理的連貫邏輯。這位患者的案例,也再次提醒我們:「補腎」不只是處理腰痠或月經問題,更是涵蓋免疫穩定、神經修復與內分泌協調的重要支柱。


如你也有類似情況,建議找值得信任的中醫師進行個人化評估與調理,才能真正從根本改善體質、恢復身體的平衡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