脊椎周圍主要肌肉的功能解剖學深度解析

因一位高三女生求治脊椎側彎,先講一下基礎解剖,治療重點在張力大的肌群針刀放鬆,肌力不足的要設計適合的運動處方進行鍛鍊。

以下是脊椎周圍主要肌肉的 功能解剖學深度解析,涵蓋靜態穩定、動態運動與姿勢控制的協同機制

一、核心深層肌群:脊椎的「內在穩定系統」

  1. 腹橫肌(Transversus Abdominis)
    位置:最內層腹肌,纖維水平環繞腹腔。
    功能:
    收縮時增加腹內壓(IAP),形成「液壓屏障」穩定腰椎。
    與胸腰筋膜(Thoracolumbar Fascia)連結,將腹壓轉化為脊椎支撐力。
    臨床意義:無力會導致腰椎過度前凸,增加椎間盤壓力。
  2. 多裂肌(Multifidus)
    位置:脊椎棘突兩側,跨越2-5個椎節。
    功能:
    節段性穩定:每束肌肉控制單一椎間關節,防止剪切力(Shear Force)。
    本體感覺:富含肌梭(Muscle Spindles),提供脊椎位置回饋。
    臨床意義:萎縮常見於慢性腰痛患者,導致脊椎「微動失控」。
  3. 腰大肌(Psoas Major)
    位置:從T12-L5椎體延伸至股骨小轉子。
    功能:
    髖屈曲與腰椎側彎時的動態穩定。
    維持腰椎前凸,坐姿時拉長以平衡豎脊肌張力。
    臨床意義:久坐導致縮短,引發腰椎過度前凸與薦髂關節疼痛。
    二、背部表層肌群:脊椎的「動力引擎」
  4. 豎脊肌群(Erector Spinae)
    組成:由外至內為髂肋肌(Iliocostalis)、最長肌(Longissimus)、棘肌(Spinalis)。
    功能:
    髂肋肌:控制脊椎側彎與後伸,抵抗重力維持直立。
    最長肌:主要負責胸椎後伸,協調呼吸時的肋骨活動。
    棘肌:深層纖維穩定頸椎與上胸椎。
    臨床意義:過度使用導致僵硬,引發胸椎活動度下降。
  5. 背闊肌(Latissimus Dorsi)
    位置:從下胸椎延伸至上臂肱骨。
    功能:
    上肢拉動(如划船)時穩定胸腰椎。
    與對側臀大肌形成「後斜鏈」,傳遞下肢力量至上半身。
    臨床意義:緊縮會限制肩屈,迫使腰椎代償性後伸。
    三、協同肌群:跨關節穩定與力量傳遞
  6. 腰方肌(Quadratus Lumborum)
    位置:腰椎兩側,連接第12肋骨與髂骨嵴。
    功能:
    單側收縮:腰椎側彎(如搬重物時穩定骨盆)。
    雙側收縮:增加腹內壓,輔助深呼吸(如咳嗽時)。
    臨床意義:單側無力導致步態失衡,引發骨盆傾斜。
  7. 膈肌(Diaphragm)
    功能:
    呼吸時與腹橫肌、盆底肌協調,維持「氣壓圓柱」穩定脊椎。
    吸氣時下降,增加腹內壓;呼氣時上升,啟動核心肌群。
    臨床意義:呼吸模式錯誤(如胸式呼吸)會削弱核心穩定性。
  8. 臀大肌(Gluteus Maximus)
    功能:
    髖伸動作(如爬樓梯)時減輕腰椎負荷。
    與對側背闊肌形成「交叉效應」,維持行走時的脊椎旋轉平衡。
    臨床意義:無力導致腰椎代償性過度活動(hinge現象)。
    四、脊椎穩定性的生物力學模型
  9. 三明治理論(Sandwich Theory)
    結構:腹橫肌(前)、多裂肌(後)、胸腰筋膜(外層)包覆腰椎。
    作用:形成剛性圓柱,將椎體壓力轉化為環向張力,減少椎間盤負荷。
  10. 肌筋膜鏈(Myofascial Chains)
    後表鏈(Superficial Back Line):
    豎脊肌-臀大肌-膕繩肌,維持直立姿勢與抗重力。
    螺旋鏈(Spiral Line):
    背闊肌-對側臀中肌,控制脊椎旋轉與步態協調。
    五、肌肉失衡的病理影響
  11. 上交叉症候群(Upper Crossed Syndrome)
    緊縮肌群:胸大肌、上斜方肌。
    無力肌群:深層頸屈肌、中下斜方肌。
    脊椎影響:胸椎後凸增加,頸椎過度前伸。
  12. 下交叉症候群(Lower Crossed Syndrome)
    緊縮肌群:腰大肌、豎脊肌。
    無力肌群:腹橫肌、臀大肌。
    脊椎影響:腰椎前凸增加,骨盆前傾。
    六、功能整合訓練建議
    靜態穩定訓練:
    死蟲式(Dead Bug):強化腹橫肌與多裂肌的協同收縮。
    動態協調訓練:
    熊爬(Bear Crawl):整合核心肌群與肩胛穩定,提升脊椎剛性。
    本體感覺訓練:
    平衡墊上鳥狗式(Bird Dog on Bosu):挑戰多裂肌的本體回饋功能。
    總結:脊椎肌肉的「分工與合作」
    深層肌群:提供節段穩定(如多裂肌)與基礎張力(如腹橫肌)。
    表層肌群:負責大範圍動作(如豎脊肌後伸)與外力抵抗。
    協同肌群:跨關節力量傳遞(如臀大肌-背闊肌鏈)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